今日,除夕
溫馨團圓是它的主旋律
記憶的除夕夜是
長輩的“壓歲錢”,左鄰右舍的“鞭炮聲”
是守歲等零點的鐘聲
作為辭舊迎新的重要時刻
每到此時
人們都會和親人歡聚一堂
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來
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
除夕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
除夕的由來
據《呂氏春秋》記載,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“疫疬之鬼”,這就是“除夕”節令的由來。據稱,最早提及“除夕”這一名稱的,是西晉周處撰著的《風土記》等史籍。
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:一個叫"夕"的怪獸,每年臘月三十日過來禍害百姓。后來,老百姓便向灶王爺求救。于是灶王爺上天搬救兵,請到了神農的孫子--"年"。"年"決定下凡人間,為民除害。臘月三十的晚上,怪獸"夕"果然來了。"年"與怪獸"夕"進行了一番激烈的搏斗,終于除掉了怪獸"夕"。后來,為了紀念,人們把臘月三十這天稱為"除夕";而為了紀念"除夕英雄",就把正月初一叫做"年"。初一,就要歡歡喜喜"迎新年"。
王安石詩作《元日》中有云:
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入屠蘇。
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
除夕作為中國傳統節日,早已由來已久。
那大家知道除夕的習俗有哪些嗎?
小編來告訴你吧!
守歲
守歲又稱照虛耗、點歲火、熬年、熬夜等。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,守歲謂之“燃燈照歲”,即大年夜遍燃燈燭,據說如此照過之后,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。守歲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,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。
貼春聯
春聯也叫門對、春貼、對聯、對子、桃符等,以工整、對偶、簡潔、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,抒發美好愿望,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。每逢春節,無論城市還是農村,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,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。這一習俗起于宋代,從明代開始盛行。
燃爆竹
燃爆竹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。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,中國人民便用火燒竹子,使之爆裂發聲,以驅逐瘟神。這當然是民俗傳說,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。《荊楚歲時記》曾經這樣記載,正月初一,雞叫頭一遍時,大家就紛紛起床,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,來逐退瘟神惡鬼。 如今,無論是過年過節,還是結婚嫁娶,進學升遷,以至大廈落成、商店開張等等,只要為了表示喜慶,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。
祭祖
除夕祭祖,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。一方面是源于“百善孝為先”和“慎終追遠”的傳統觀念,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;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,使子孫后代興旺發達。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,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,感恩追始,祈求保佑。
故歲今宵盡,新年明日來
在新年即將到來之際
天恒量子(廈門)科技集團
祝大家除夕快樂!新春吉祥!